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形势下种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来源:中国畜禽种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前言 种业是农业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种业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业人才的竞争。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及2016年农

一、前言

种业是农业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种业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业人才的竞争。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及2016年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种业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种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兼并重组的进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对种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培养要求。

二、我国种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我国种业人才的分布特点。与广义的种业人才其实包括了从种子培育到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中的各类从业人员。目前,我国的种子研发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力量;种子生产、种子营销人员则主要集中在种业企业,这部分人员是连接种子研发和种子应用的纽带,也是实现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种业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种子管理部门,是确保种子准入和市场有序运行的行政保障。近几年,随着国家推动商业化育种以来,相当一部分种业研发人员开始从科研院所向种业企业流动,使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大幅度提升。例如,在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的548个玉米品种中,只有44个是由科研院所独立或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培育,仅占总数的8%,超过90%的玉米品种是由企业自主培育的,企业已成为作物育种的主体。

2.我国种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自1995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战略以来,种业人才培养就一直是该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而高校则是种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创了我国种科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随后,各涉农高校纷纷跟进,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截至目前,全国能进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已达到36个,其中能达到硕士层次的高校超过14所,博士层次的超过11所,已形成了由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种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植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常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主要有作物育种原理、田间试验设计、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种子生理学、公共关系学、推广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种子贮藏加工与种子经营等。

3.我国种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育、繁、推”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种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涵盖了种子产业从研发到推广的全过程,因此,种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种业人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现有的种业人才多来自农学、园艺、植保、栽培等种业相关专业,其知识培养缺少种子从研发到推广全过程,缺少系统性,培养出的更多是“专才”而非“全才”。(2)培养组织模式、方法、环节单一,除了学校以外,科研单位、企业和市场管理部门未能有效参与到培养的过程中,多注重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尤其是企业营销和市场管理环节重视不足,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3)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多种要素所限,各单位培养的种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手段和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营销策略的高端人才极度缺乏。(4)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千篇一律,缺少区域特色、专业特色,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我国种业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受到了国际种业巨头的强势挤压和挑战,要实现全面赶超和彻底突围,必须把种业科技创新摆上首要位置,而加强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还要依靠种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种业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倡议和新战略的实施,都促使种业市场发生了深的变革,迫切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调整培养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种业人才的新要求[1,2]。这主要体现在:(1)种子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急需大量种业人才来开展“育、繁、加、检、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种业企业已超过5000家,社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会比较旺盛。但一些非科研人员的人才略有减少。对一些掌握了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如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技能的高端育种研发人员和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种业企业履职经历的,掌握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现代资本运作技能的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用人单位更加多元化。以往我国种业人才主要流向各级种子管理等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种业人才主要从事的也是种子管理、研发和销售等相关工作,但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和农产品贸易的不断扩大,一些植物检疫检验机构、商检机构、农资企业的涉外部门、跨境物流企业等也迫切需要有种业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种业人才就业单位日趋多元化。(3)对种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由于用人单位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些种子经营管理、种子产业化、种子生物技术研发、种子物流、种子加工、种子外贸、市场宣传与媒体、种子制度与政策研究等多领域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会更加紧俏。

文章来源:《中国畜禽种业》 网址: http://www.zgcqzy.cn/qikandaodu/2020/1021/531.html



上一篇:基于规则视角的我国种业对外开放度评估
下一篇:种子优劣关乎收成使用权益尤需了解

中国畜禽种业投稿 | 中国畜禽种业编辑部| 中国畜禽种业版面费 | 中国畜禽种业论文发表 | 中国畜禽种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中国畜禽种业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